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中國鋼鐵業的漫漫寒冬卻遠未結束。
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6月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5月份鋼鐵行業采購經理指數回落5.8個百分點至42.4%,創近16個月新低,并已連續14個月處于榮枯線下方。而中鋼協的統計顯示,一季度鋼協會員鋼鐵企業虧損9.87億元,虧損率達49.50%;4月末,CSPI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73.19點,環比下降2.24點,降幅為2.97%。
在國內需求不振、環保壓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走出去”似乎成為眾多鋼鐵企業的選擇。1~4月,我國鋼材出口增速高達32.7%。然而這條路似乎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由于量大招“風”,鋼鐵企業又陷入了反傾銷的圍堵。
僅今年5月,就先后有歐盟、加拿大、秘魯、墨西哥、巴西和土耳其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鋼材出口提起或計劃提起反傾銷調查。另有消息稱,美國企業也于4月提交了對我國冷軋板卷反傾銷的投訴材料,但由于損害數據等材料需要補充,其將在6月重新提交材料。韓國日前同意終止一項對由7家中國鋼鐵企業生產的鋼梁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也是以中國這幾家鋼鐵企業自愿提高價格為代價。
面對內憂外困的局面,中國鋼企如何突圍?如何在陣痛中找到出路?很多業內人士都在思索。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就曾強調,中國鋼鐵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只有優化產品結構,把國內生產的大量粗鋼轉化成優鋼、特鋼,在此基礎上再削減產能才是有意義的,這才是中國鋼企的出路。
然而無論是轉型還是調結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過程以及大量資金的支撐。如果說國有鋼鐵企業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逐漸向國際水平靠攏或還可實現,那么民營鋼鐵企業的處境則更加令人堪憂。在當前內需明顯不足、出口壓力倍增、庫存高企、成本支撐有限等利空因素仍充斥著鋼材市場,鋼市供需矛盾并未得到緩解的背景下,中國鋼鐵企業更想知道,“我們現在怎么辦?”
事實上,破解上述難題,關鍵還是要解決需求的問題。從國內市場來看,目前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鋼材使用。比如近期在“一帶一路”助推下有多個項目相繼簽訂,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復基建項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試點落地以及有望于6月出臺的《鋼鐵工業轉型升級計劃(2015~2025)》,這些都將對鋼鐵行業產生利好。再看國外市場。隨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拉丁美洲,中拉經貿合作將迎來發展新機遇,拉丁美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非常緊迫,這對于鋼材消費量的增長都是有利條件。與此同時,隨著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釋放,以及全球雁陣產業梯度轉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了全球鋼鐵消費的新增長點。
機遇已擺在那里,關鍵是國內鋼鐵企業如何抓住機遇。這就要求鋼鐵企業一方面把握市場規律,增強產品競爭力,包括改變環保理念、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等;另一方面依托國家政策,尋求優質合作項目和合作伙伴,通過項目的實施實現優勢互補、“抱團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