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讀完高小,就離開他酷愛的學校,或許是袁玉珠最大的遺憾。為了不讓這遺憾在更多的人身上發生,他把捐資助學當成了一項自己的事業。他助學,不是一般的做慈善了事,捐了款完事,而是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關心關注放在了這里。補助特困生和貧困生,他關心到每一個孩子,中陽的部分初中生和小學生到外地擇校上學,他看到的是提升這個地區整體教育水平這件大事。所以校長們說,他做的事情是“雪中送炭,喝中水”,所以我們也說,袁玉珠董事長辦了別人辦不到的好事實事。我們向這種好事致敬,我們為這種好人喝彩,絕不僅僅由于袁玉珠先后在全縣多出捐資助教的過億元的捐項,而更由于他們這種關心家鄉教育、關注桑梓發展的拳拳赤子之心。當年晉商搭起萬千粥棚賑濟災民,作為當今“全球百家晉商”的袁玉珠,依然秉承著這種精神,并把它發揚光大。
有位哲人說過,以為高明的企業家要做好三件事,這三件事非常重要,一是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二是算別人算不清的帳,三是做別人做不到的好事、善事、正事、大事。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珠就是這樣的人。他秉承“奉獻社會不求所有,造福鄉土只圖所為”的宗旨,帶領中鋼萬名職工,轉型發展、跨越發展,譜寫著他人生的光輝篇章。
艱苦創業,任勞任怨
袁玉珠是山西省中陽縣寧鄉鎮陽坡塔村一位普通農民的兒子。他從小就聰明伶俐,勤奮好學,悟性極高。但由于家境貧寒,尚未讀完高小,就離開他酷愛的學校。參加勞動后,不甘做苦力,便到中陽城關農機修拜師學藝。他憑著心靈手巧、吃苦耐勞、悟性高的天賦,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熟練掌握了鍛造、機鉗、鉚焊等技術,成為中陽城關農機修配站全面的技術能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祖國的神州大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誕生,使袁玉珠覺察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時代的到來,于是他率先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先后承包了農機修配站的鍛工組合農技站,短短四年功夫,就積累了幾十萬元資金,組建了聯營鐵廠,相繼建起了6.5立方的兩座煉鐵小高爐,成了當時有名的“煉鐵王”,率先成為中陽縣勞動致富的典型。1985年,正當而立之年的他,組織了30立方的煉鐵高爐,規模超過了當時的聯營鐵廠,命名為“鋼源鐵廠”,喻意源源不斷地為煉鋼輸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