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熄焦裝置
焊絲生產線
能源管控系統
遠程無人值守計量系統
鋼源學校
美麗鄉村陽坡塔
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這是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中陽鋼鐵”)當前正在探索的課題。圍繞課題,中陽鋼鐵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著力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社會發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發展路徑。
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 “鼎新”帶動 “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中陽鋼鐵從理念到實踐,逐步探索出了智能制造的新路徑,有力夯實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理念賦能,向 “智造”轉型。
作為傳統制造業,如何發展才能更加智慧、綠色、低碳?
中陽鋼鐵緊跟時代步伐、行業政策,明確了 “智慧生產、智慧經營、智慧建設”的發展理念。這既是一份具有創造力和特色的 “中鋼方案”,也彰顯了中陽鋼鐵全方位推進 “智造”的態度和決心。
在中陽鋼鐵董事長袁玉珠看來,智能制造并不是簡單地以智能化的設備或系統代替人力,代替管理,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職工與職工、職工與設備、設備與設備、工序與工序等方面的協同,使制造更加高效、低耗。
緊扣人這一在 “智能制造”中的關鍵要素,中陽鋼鐵一手抓職工隊伍的技術升級,通過覆蓋全工序、全崗位的技術等級評定活動,推動職工技術技能持續提升,逐步實現 “職工與職工、職工與設備”的高效協同,為 “智慧生產”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基礎;一手抓預期管理,應用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數據化手段,充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以數據驅動預見性管理,在持續改善中,既有效強化了各級管理者的預見性管理水平,更全面推進了企業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智慧化,為 “智慧經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可以這樣說,在中陽鋼鐵,以 “智慧生產、智慧經營”為引領的 “智慧制造”,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
于是,中陽鋼鐵打造 “智能工廠”的第一步,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 “人智無量”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 “智慧生產”“智慧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例如,“行車智能自動化遙控控制”“多功能自動堆焊機”等一系列小改造、小發明,就是中陽鋼鐵職工立足現場實際,實現 “智慧生產”、推進 “智能制造”的 “杰作”。
——局部發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遠程無人值守計量系統、生產管理系統(MES)、能源管理系統 (EMS)、NCC“大財務” “大材料” “大原料”系統……這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已成為中陽鋼鐵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走進中陽鋼鐵遠程計量中心,只見一塊偌大的顯示屏被分成了若干小屏,清晰地展示著企業各個磅房的物流運行、產品計量等方面的情況。包括遠在企業10公里外的煤礦磅房,都能夠在這輕點鼠標、實時計量,促單車計量效率較之前提升了50%。
能源管理系統是中陽鋼鐵推進 “智能制造”的一大縮影。在中陽鋼鐵能源管理中心,高清的現場圖像、實時的能源運轉場景、動態的能源數據,顯得科技感滿滿。該智能系統為各工序余熱、余能、余氣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管理支撐,使企業在系統性節能中,既提高了能源績效,更利于減碳降碳。
NCC“大財務”“大材料”“大原料”系統是中陽鋼鐵構建 “智能制造”體系、實現 “智慧經營”的關鍵一環。該系統集財務、采購、庫存等企業核心運營管理業務于一體,不但可有效防范資金等管控風險,而且實現了企業與上下游的互聯互通,全面強化了內外協同,有效提高了資金利用率、采購效率。
還有諸如有利于安全檢修的 “智能摘掛牌系統”,有利于提高煉鋼節奏、鋼水純凈度的“鋼包全程吹氬自動對接系統”等智能化手段的應用,讓中陽鋼鐵在持續的局部發力中,摸索出了 “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漸進和突破相銜接”的推進智能化改造的路子。
眼下,中陽鋼鐵還正在實施煉鋼部分系統的智能化、低碳化改造。這也將是企業著力局部、建設 “智慧車間”的一個試點。
從局部發力,從智慧車間到智慧工廠,逐步實現全流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智能制造,是中陽鋼鐵打造 “智慧工廠”的第二步。如今,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融互促,中陽鋼鐵正充分激發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升級的“強磁場”效應,并已悄然形成了一定的 “智造”之勢。
——長遠規劃,打造智能制造新生態。
“該項目集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于一體,實現了全系統的閉環智能控制。”這是中陽鋼鐵動力廠廠長介紹企業新投運的焊絲生產線時說的一段話。
這段話有一個關鍵詞——閉環智能控制。偌大的廠房內、30多米長的產線旁只有三四名職工在操作。不遠處有一臺碼垛機器人正揮舞著機械臂,抓取包裝好的焊絲產品進行堆碼。
于是,在這充滿 “智能制造”氣息的生產現場,中陽鋼鐵加快延鏈強鏈補鏈步伐、加快產業向智能化演進的壯美圖景正徐徐展開。
以智能制造為主線,深入打造中西部 “工業拉絲材、焊絲”“兩絲”基地,著力構建前沿科技支撐、傳統產業轉型的現代化制造業體系,是中陽鋼鐵提升制造的 “先進”成色、 “智造”底色的根本規劃。
事實證明,在 “工業拉絲材”的 “智造”上,中陽鋼鐵也下足了功夫。隨著張力控制、在線測速測徑等智能系統的投運,產品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而且,在應用實踐中,中陽鋼鐵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推出的 “高速線材頭尾耳子缺陷控制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這一項目成果,被認定為了 “國際先進水平”。
以 “智”提 “效”,智能制造,不僅有力夯實了中陽鋼鐵的 “兩絲”戰略,更構筑起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生態。
在這一新生態中,中陽鋼鐵的智能制造將要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形成智能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與此同時,中陽鋼鐵還與山西智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呂梁云計算運營公司等6家單位聯合成立了呂梁智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該研究院致力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將會為中陽鋼鐵下一步推進 “智改數轉”、打響 “智造”品牌、構建 “低碳化、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的鋼鐵新生態,提供更強動力。
“環境治理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中鋼人心靈深處的責任。”“發展工業,首先要將尊重環境、保護環境上升到一種理念、一種文化、一種責任、一種法律的高度去認識。”創業以來,中陽鋼鐵始終有著清晰的綠色發展觀。
——項目為王,提高發展 “含綠量”。
項目一直是中陽鋼鐵推動環境深度治理、實現清潔生產、筑牢綠色發展底色的有力抓手。特別是近些年,中陽鋼鐵深刻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以 “既是發展時期,更是治理時期”的清醒認知,實施了一系列環保提標升級項目。
燒結煙氣脫硫脫硝、焦爐煙氣脫硫脫硝、高爐沖渣水余熱回收、固體廢物治理及土地復墾綜合利用、VOCs尾氣治理、燒結余熱回收利用、干熄焦、原料大棚封閉、焦化脫硫廢液及硫資源化綜合利用、剩余煤氣回收利用……在 “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把項目抓大”的發展氛圍中,中陽鋼鐵從 “廢氣、廢水、廢渣”的循環利用,到 “余熱、余壓、余氣”的綜合利用,再到外排煙氣的脫硫脫硝脫白,促企業環境管理水平、污染治理水平和綠色發展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
例如,回收各工序生產過程產生的余熱、余壓、余氣,在非供暖季,將其轉化成新的能源——電,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供暖季,將其轉化為新的功能——供熱,凸顯了非凡的社會效益。由此,中陽鋼鐵逐步形成了以企業小循環為主、企業社會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格局。
在固廢治理方面,中陽鋼鐵更是創造出了新的綠色生態產業鏈,不僅利用水渣開發出了綠色無污染的無機涂料,而且在生態重建中,獲得了有生產力的土地,使得固廢堆場變成了生態農場。
熄焦工藝由 “濕法”變 “干法”,變的不僅僅是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排放物的減少,更是企業勇毅書寫 “綠色”答卷的大決心、大力度和大舉措。
于是,一個個項目、一個個成效,充分彰顯了中陽鋼鐵發展的思路之變、質量之變和動力之變。
今年以來,中陽鋼鐵更是結合實際,陸續啟動了高爐均壓煤氣回收、鋼渣熱悶、煉鋼三次除塵等項目,著力以項目推進之 “穩”保環境治理之 “優”。時下,各項目現場活力迸發、希望升騰,澆筑、起吊、焊接等作業秩序井然、互不干擾,共同繪就了一幅幅熱火朝天的環保治理 “升級圖”。
——減碳降碳,降低發展 “含碳量”。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發展的 ‘含碳量’,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之路。”在 “雙碳”大環境下,中陽鋼鐵既十分清楚這是關于發展理念、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十分明白變革的路到底該怎么走。
多措并舉,穩步推進低碳生產。高爐大比例球團冶煉、低溫厚料層燒結、負能煉鋼、清潔運輸等措施的實施,讓中陽鋼鐵在工藝降碳、技術降碳上取得了實質性成果。例如,為建立高比例球團低碳高效冶煉體系,中陽鋼鐵先是以鏈篦機—回轉窯工藝替代豎爐工藝,促球團礦生產更加先進、低耗、清潔;后在高爐冶煉中,采用球團礦代替燒結礦作為主要原料,以進一步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同時,著力燒結工序,推行低溫厚料層燒結工藝,噸燒結礦可較之前減少固體燃料消耗3.5千克,二氧化碳減排量明顯提升。
科學謀劃,明確低碳發展 “路線圖”。發展短流程電爐煉鋼是中陽鋼鐵推進低碳發展 “路線圖”的 “主線”。此舉既利于充分發揮企業的自發電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夠大大減少煉焦、燒結、煉鐵等生產過程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進一步開發產業鏈,實現煤、鋼、焦深度融合,打造低碳循環經濟產業鏈,是 “路線圖”的 “支線”之一,旨在以更加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推動產業鏈聯合減碳。還有諸如進一步開發綠色、低碳產品等規劃,將會進一步推動中陽鋼鐵構建起 “綠色制造、制造綠色”的新業態。
從做實當下到謀劃長遠,一項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個個有的放矢的規劃,處處體現著中陽鋼鐵對綠色低碳發展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堅定追求,更將促企業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同高質量發展互促共贏的發展之路。
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誠如袁玉珠所講,進入新發展階段,在 “共同富裕”背景下,企業被賦予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夠在 “第三次分配”中凸顯出非凡的責任擔當,與社會共享發展成果,那企業的發展將是不可持續的。而正是始終堅持 “奉獻社會不求所有,造福鄉土只圖所為”的 “共享觀”,中陽鋼鐵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用數據丈量責任。
“企業的生命不在一時的興盛,而在長期的不衰;企業的價值不在本體的責任,而在歷史的使命。”袁玉珠常說的這句話,生動回答了“企業家精神到底如何落地”這一時代考題。
于是,透過近些年的一些數據,足以看出中陽鋼鐵如何踐行社會責任、袁玉珠怎樣弘揚企業家精神的 “答案”。
2022年4月15日,中陽鋼鐵捐款500萬元,捐贈礦泉水、牛奶、方便面、大衣等大量物資,為全面打贏新冠防控戰、阻擊戰獻上了一份力量。
2021年11月10日,中陽鋼鐵投資1億余元,興建的中陽縣前河線八道軍山隧道全線貫通,標志著這一條利民、利企、利社會的民心路、小康路的建設已取得階段性勝利。
2021年10月13日,中陽鋼鐵捐款500萬元,用于呂梁市救災減災、災后重建等工作。
2020年年末,數據顯示,隨著脫貧攻堅戰的 “收官”,中陽鋼鐵在 “3X+4145”“金融+企業+貧困戶”、易地搬遷等扶貧模式中,投入了6400余萬元,使中陽縣數十個貧困村的數千戶貧困戶充分受益。
2020年1月28日、2月2日,中陽鋼鐵先后共捐款500萬元,全力支援新冠防控前線。
“我們的理念是 ‘奉獻社會不求所有,造福鄉土只圖所為’,符合 ‘第三次分配’的理念。這說明我們是在用思想、覺悟、格局去投入,所想所做的與國家的政策相吻合。”袁玉珠如是說。
一直以來,滿足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社會共享企業發展成果,就是中陽鋼鐵 “奉獻社會、造福鄉土”的具體實踐。數據證明,中陽鋼鐵在就業、教育、醫療、交通、供暖、扶貧等領域所擔當的一樁樁實事,就是企業用責任和使命書寫的一部奉獻社會、踐行責任的壯美史詩。
特別是就業,中陽鋼鐵始終保有著這樣的民生觀:多一個人在企業就業,就多一個家庭改變貧困,就多一份歡聲笑語。近些年,隨著產業鏈的延伸、環保項目的投運,中陽鋼鐵陸續解決了2000余人的就業問題,為一方社會穩就業、保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用行動書寫擔當。
“跟著走、認真做,堅定不移地走 ‘共同富裕、全面文明’的高質量發展路子。”這是今年中陽鋼鐵站在建廠30周年的歷史新起點,提出的發展目標,彰顯了中陽鋼鐵對高質量發展要義的精準把握。
那如何實現目標?
企業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就是讓職工、讓社會共享企業發展的紅利。因此,中陽鋼鐵在負債消除、效益增長的第一時間,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職工收入。目前,中陽鋼鐵職工月平均收入達9300元。
在推動職工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同時,中陽鋼鐵還不斷拓展 “共富”的路子。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不僅走出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的實現途徑,更探索出了高質量推進 “共同富裕”的有效方法。如今,陽坡塔村在中陽鋼鐵的高質量建設下,已形成了 “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鄉風好”的共富模式。
以中陽大醫院、鋼源學校等民生項目的建設為切入點,不僅讓中陽縣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更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更為 “共同富裕”筑牢了基礎。目前,中陽鋼鐵投資1.1億元興建的鋼源學校已移交給中陽縣,投資8億余元的中陽大醫院已進入投運沖刺階段。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推動 “共同富裕、全面文明”,是中陽鋼鐵的光榮使命,也是企業的重大發展機遇。袁玉珠說,共富其實是共享的一個過程,中陽鋼鐵將堅持 “奉獻社會、造福鄉土”的使命不動搖,在 “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產品科技型、社會慈善型的現代化鋼鐵企業”的戰略驅動下,與職工、與社會在共享發展成果、共享 “藍天、碧水、凈土”中,實現和諧共存、共享共贏。